讷殷富察姓
讷殷富察[訥殷富察,读音作nè yīn fù chá(ㄋㄜˋ ㄧㄣ ㄈㄨˋ ㄔㄚˊ),满语为Neyinfuca Hala、Nayinfuchai Hala]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以地为氏,属于汉化为氏。
讷殷,亦称讷音,是满语“讷殷江”的称呼,就是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南松花江上游的称谓。
讷殷富察氏,满语为Neyinfuca Hala,又为Nayinfuchai Hala,因世居讷殷江流域而得名,为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今多汉化为讷氏、傅氏、富氏、蒲氏、礼氏、石氏、谭氏、马氏、沙氏、付氏、庆氏、宁氏、李氏、佟氏、春氏等。
注:
关于讷殷富察氏之源,目前有两个关键的分歧:
其一,认为其原本为辽国时期女真蒲察部,为女真黑号之姓的第二姓,明朝时期成为富察氏的一支,因迁居于讷殷江流域而名。
其二,认为其本为长白山女真三部之一的讷殷部,属于建州女真,后被佟·努尔哈赤将其并入续妻大福晋富察·衮代的富察部(其时首领为富察·莽塞杜诸祜,衮代之父)而名。
本书在前面介绍富察氏一节(0630,姓氏略考-富察姓)时,曾指出富察氏,又作傅察氏、富尔察氏,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原居富察(今黑龙江阿城),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以部为氏。蒲察,乃辽国时期女真旧部,在女真族诸多部落中势力最强大,为女真黑号之姓的第二姓,世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期,蒲察氏曾冠汉姓李氏。满清的富察氏先世为富察·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携族孙富察·本科里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富察氏是满族八大家之一,人口众多,所以有同姓不同旗的现象,例如正支富察·顺泰的后人有正黄旗、镶黄旗、镶红旗等。
而讷殷部,就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联合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锡伯、瓜尔佳、朱舍哩等组成联军三万,侵攻刚刚凝聚势力的佟·努尔哈赤的九部之一,佟·努尔哈赤在此次战役中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获得了战役的胜利,史称“古勒大战”,并在战后乘胜兼并了讷殷部、朱舍哩二部,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本书认为,富察氏是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族人众多,势力强大,分居之地广袤。按后金政权惯例,其败亡并归之所部族人的待遇要比主动归附的部族人低许多。因此,讷殷部在“古勒大战”中惨败,按例不可能再将“讷殷”冠于“富察”之前而为“讷殷富察氏”,所以,大致同意其一之论点,即讷殷富察氏为旧女真蒲察部的一支,因迁居于讷殷江流域而名。
二.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三.家乘谱牒:
讷殷富察氏谱传,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所(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
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著者待考,1993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凤城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