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笔86 TEMF 五笔98 TUWF 仓颉 HETLJ 郑码 PYQE 电码 7270
笔顺编号 3354143554122125112 笔顺读写 撇撇折捺横捺撇折折捺横竖竖横竖折横横竖 造字法 形声;从革、般声 结构 上下结构 四角号码 27506 UNICODE 97B6
基本字义
pán ㄆㄢˊ- 古人佩玉的皮带:“~厉游缨”。
- 小囊,小荷包:“男~,革;女~,丝。”
- 马腹大带。
- 车轴上系靷的皮环。
方言集汇
- 粤语:pun4
- 客家话:[海陆丰腔]pan2[台湾四县腔]pan2[客英字典]pan2[梅县腔]pan2
详细解释
- 鞶 pán
〈名〉
- (形声。从革,般声。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本义:皮制的束衣的大带)
- 同本义 [leather belt for fastening cloth]
- 鞶,大带也。——《说文》
- 或锡之鞶带。——《易·讼卦》
-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
- 又如:鞶帨(大带与佩巾。喻学者文辞繁琐);鞶带(革带,腰带);鞶厉(古代衣服上的带子)
- 小囊。专指荷包。 [small bag] 如:鞶囊(古代官吏用来盛印绶的革制袋囊); 鞶结(小袋子的扎口)
《康熙字典》
- 《戌集中》《革字部》 ·鞶 ·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0
- 〔古文〕《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音槃。《說文》大帶也。《易·訟卦》或錫之鞶帶。《禮·內則》男鞶革,女鞶絲。《註》小囊盛帨巾者。《儀禮·士昏禮》庶母及門內施鞶。《左傳·莊二十一年》王以后之鞶鑑予之。《註》鞶,帶而以鏡爲飾也。又《定六年》定之鞶鑑。《釋文》步丹反,又蒲官反。《集韻》或作䩔。
说文解字
- 《卷三》《革部》 ·鞶
- 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从革般聲。蒲官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