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德特姓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鄂尔克特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额尔德特氏,亦称鄂尔克特氏、鄂尔特氏,源出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的鄂尔克特部,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流域等地,较早即归附后金政权创始人佟·努尔哈赤,列归于固山贝勒爱新觉罗·多尔衮所统领的满洲八旗中位居上三旗的镶黄旗。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位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额尔德特氏家族跟随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入关,按所在旗被分配在北京安定门内定居,世代有人在清朝为官。
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额尔德特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傅氏、鄂氏等。
二.历史名人:
额尔德特·锡珍:(生卒年待考年),蒙古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原为满清朝廷副都御史,后累官至满清王朝晚期的吏部尚书,权倾朝野。
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是他的门生。
额尔德特·锡珍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有五百多间房产,和六个儿子聚族而居。文绣之父端恭,是锡珍长子,曾做过内务府主事的小官。
满清王朝垮台之后,额尔德特·锡珍后人失去俸禄钱粮,先是“吃瓦片”(即收取房租),后不得不变卖房产,坐吃山空还要维持奢华的生活。
额尔德特·华堪:(生卒年待考年),蒙古族,额尔德特·锡珍之子;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额尔德特·华堪官至满清王朝最末一位吏部尚书,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淑妃额尔德特·文绣的祖父。
公元1921年春天,红墙黄瓦的清宫之内,身穿团龙补服或带貂挂的王公大臣,忙忙碌碌,往来穿梭。原来“尊号仍存”的小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已经十六岁了,王公大臣们说他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宜早定中宫”。
选妃的事儿自然由溥仪的几位“宫廷母亲”首先提出,她们便是同治皇帝载淳的瑜妃(敬懿太妃)、妃(荣惠太妃)和光绪皇帝载的瑾妃(端康太妃)。
几位女主先后召见爱新觉罗·溥仪的生身父爱新觉罗·载沣和十位王公,商定了选妃的细节。
选妃的范围是确定无疑的,必须是皇室贵胄、满蒙王公大臣的女儿。但在挑选方法上与过去不同。可能是女主们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入选的过程,产生了恻隐之心。当年她们作为候选的“秀女”,清晨经历一番浓妆艳抹的打扮之后,要以伤心的恸哭向父母辞行,然后乘轿入宫,在坤宁宫外“排班候驾”,等待皇帝亲临,当面挑选。选上的倒还“荣耀”,落选的太难为情。这回改成选照片的办法,候选者照张相片送到小朝廷的内务府,皇上看中了算数,这对姑娘来说,面子上好过些。
小皇上爱新觉罗·溥仪要选妃的消息,很快就在仍对满清皇朝敬若神明的皇室贵胄和满蒙王公大臣家庭中引起了轰动。连当时军政界的实权人物,如徐世昌、张作霖也来提亲,都愿意把女儿送进宫去,当一当“大清国”的正宫娘娘。
当时,额尔德特氏家族虽说已陷入穷困潦倒的地步,但按门第是符合选妃条件的。从而引起因在清末当过大官而成为家族之长的额尔德特·华堪的苦苦思索,他何尝不想借这个机会光耀冷落了的门庭?起初想到本家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不料已经许配人家。倒是额尔德特氏家的仆妇们想起了一个人,就是额尔德特·文绣。她们私下议论说:“长房二姑娘知书达理,举止端庄,长得又白净,说不定能中选!”
这种闲聊的话被额尔德特·华堪的大儿媳妇蒋氏听在耳朵里,受到启发,就赶快向老爷子提出了这一建议。
其实,额尔德特·华堪也曾想到额尔德特·文绣,但一直没把主意打在她身上,为什么呢?他以为虽说世道已生变化,如今为小皇上选妃,不一定非得珠光霞彩,妩媚靓丽,寻找像汉赵飞燕、唐杨玉环那样的美人,但也必须是品貌均属上乘的女子。文绣虽然也不乏五官端正、皮肤白嫩等长处,论相貌也不过中等之人罢了。一旦落选,丧失了一个光宗耀宗的机会不说,蒋氏和文绣在个人面子上也不好过呀!
额尔德特·华堪的大儿媳妇提出建议的同时,列举了额尔德特·文绣的种种优点,这使老爷的思想开了窍。她认为:第一、文绣相貌不丑,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已有一米六十左右的个头,眼睛也大,又能传出像是要说话的神气;第二、文绣仪态好,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比如在她家做客吃饭,她能以手、眼、口,配合默契,合于礼,适于度,而使在座的人,谁也不感到冷落,都非常愉快、满意;第三、文绣有才气,不但文学方面,而且棋、琴、书、画,样样都在发展,显然是个才女的苗子。
额尔德特·华堪接受了大儿媳妇的建议,打发儿子前往花市把蒋氏请来,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事情就算决定了。
蒋氏转回家来,又把额尔德特·华堪的意思告诉了女儿额尔德特·文绣,她原以为女儿准能欢喜,却没料到倔犟的姑娘竟是一百个不愿意。还充满雅气的额尔德特·文绣坚决地答复额娘说:“我不愿意!如果您一定逼我,只有去死!”
额尔德特·文绣这样的态度,可把蒋氏吓坏了。蒋氏又改用顺从的办法苦苦相劝。她说,能参加候选是因为祖上有德,倘若中选更是天意,天意谁敢违拗呢?
额尔德特·文绣虽不相信什么“天意”,但是她可怜额娘。年复一年,老人遭罪受苦才把自己养大,不应让她伤心。再说,候选也未必一定中选,无须太固执。于是,额尔德特·文绣按要求照了相,照片由华堪五叔呈交清室内务府了。
结果,正如大家所知,连额尔德特·文绣自己也没料到:她的照片有了“小皇上”画过的一个铅笔圈。这个圈完全改变了文绣的生活道路,把她牢牢地拴在了人生悲剧的舞台上。
爱新觉罗·溥仪看过那张额尔德特·文绣的待选照片后颇为满意,就顺手收藏于养心殿内自己的卧室中了。
爱新觉罗·溥仪出宫后,人们在成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发现了这张照片,当即作为文物珍藏至今。
额尔德特·端恭:(生卒年待考年),蒙古族,额尔德特·华堪之长子;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著名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之淑妃的父亲。
额尔德特·端恭曾做过内务府主事的小官,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淑妃额尔德特·文绣的父亲。
额尔德特·文绣:(公元1909~1953年),蒙古族,名蕙心,自号爱莲,后自名傅玉芳;满族镶黄旗人。著名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淑妃。
额尔德特·文绣的祖父为额尔德特·锡珍,至其父额尔德特·华堪时,在推翻满清王朝的大革命中家道急剧衰败。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额尔德特·文绣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额尔德特·华堪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
八岁时,额尔德特·文绣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民国十年(公元1922年)11月30日,未满十三周岁额尔德特·文绣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成了十六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的淑妃,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
额尔德特·文绣进宫之初,与爱新觉罗·溥仪感情尚好,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长春宫曾是慈禧太后住过二十三年的地方,装饰华丽,陈设精美,但是她的心情一直抑郁苦闷。额尔德特·文绣自幼喜欢读书写字,长春宫的西配殿承禧殿是她的书房。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皇宫。当时冯玉祥恐吓爱新觉罗·溥仪:“敢不出宫,架于景山之大炮即予以剧轰!”爱新觉罗·溥仪等大惧,慌忙偕皇室及细软出宫。多年后在政协与当时冯玉祥所部领军将领相谈时方知,其时景山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炮。被逐出宫之际,额尔德特·文绣袖藏利剪,曾以自尽殉清,未果。
额尔德特·文绣于公元1925年3月5日随爱新觉罗·溥仪到天津居住,她坚决反对爱新觉罗·溥仪投靠日寇以图复辟大业,加之后、妃争宠,遂与爱新觉罗·溥仪感情疏离、龃龉不断。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8月25日,额尔德特·文绣伺机脱出天津静园,住进宾馆,通过律师登报公开表示与爱新觉罗·溥仪离婚,“妃革命”一时间成为天字号新闻。
爱新觉罗·溥仪不愿闹上法院,遂经双方律师交涉“私了”,由爱新觉罗·溥仪付给文绣五万五千元赡养费。
爱新觉罗·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体面,还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三地报纸上发布“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到了10月初,额尔德特·文绣正式宣告与爱新觉罗·溥仪离婚,自名为傅玉芳。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傅玉芳就任教于北平私立四存小学,后因不堪忍受骚扰而辞职,过着隐居生活。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傅玉芳坚辞拒绝日伪政权的威逼利诱,大节无亏。抗战胜利后,傅玉芳生活艰辛,以糊纸盒、上街叫卖为生。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十八岁的傅玉芳到《华北日报》当校对。为了生计,与报社社长的表弟、时任国民党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部下的少校军需官、四十多岁尚未结婚的河南人刘振东结婚,在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李宗仁去南京当了副总统,刘振东就此退伍从商,用退伍费开了个只有八辆平板车的货运车行。不久北平面临解放,当过国民党军官的刘振东心中害怕,想要逃往台湾找军中的熟人谋生。不想因天津被迅速解放,海路不通,没有走成,家当又已卖光,从此陷入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米斜街的居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刘太太”就是昔日的淑妃额尔德特·文绣。刘振东被政府管制,傅玉芳虽未被管制,也要交待问题,并遭邻居们的冷眼相对。
1951年,刘振东的审查结束,因有立功表现而解除管制,被安排在西城区清洁队当清洁工人,清扫公共厕所。为了上班路近,刘振东偕傅玉芳搬到西城区辟才胡同西口居住。
1953年9月17日晚10时,傅玉芳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家中,当时只有刘振东守在身旁。事后,由刘振东所在清洁队帮助钉了一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公义墓地里。
额尔德特·文绣终年四十四岁,一生未育有子女。